迦那伽羅仁波切開示隨緣與修行

問:什麼叫隨緣?
答:我們所說的隨緣,是一種不為外境所轉,自在的心境。而不是謀事不成而放棄:「算了吧!隨緣!」——這只是藉口。我們常因自己內心的無明,而對我們生存的環境抱怨不已,那麼我們來看看那些聖者的生活:比如色德活佛,他的生活是如此簡樸,住的房屋四壁透風,窗上的玻璃也殘缺不齊,而他老人家卻安之若素,因為他的心是自在的。真正的隨緣,就是面對任何外境,皆能任運自在,不為境轉。

問:如何作一個修行人呢?
答: 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當常觀無常,體會一切諸法苦空無我。有人見到諸種衰敗之相而生起煩惱或生起出離之心,而此心即是與法相悖的。我們週遭的事物時時都在現起生死、興衰的幻相,衰敗故然是無常,興盛又何常有一常法的存在呢?人們執著此幻相爭鬥不息,而在面對死亡時,他們又能如何呢?常做如是思維,我們就 會以一顆慈悲的心對待他人,慈悲那些因無明而陷在痛苦深淵裡的人;並在這種思維裡逐步地使心安住在法上,調伏自己的習氣和煩惱,無論是利樂還是衰敗,都不會使我們的心受到傷害,這就叫修行。

問:何謂根本上師?
答:在密法中有六種上師,有三種稱為「根本上師」。就大圓滿而言,賜予大圓滿灌頂,念大圓滿傳承,傳授大圓滿口訣的稱為「三恩根本上師」。僅具其一或二,稱為 「一恩根本上師」或「二恩根本上師」。在此之外,還有「有緣上師」,他不一定給你傳法、灌頂,但對你的修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比如有許多上師給我傳了大圓 滿灌頂、口訣和傳承,但我並沒能明白,所以僅稱之為根本上師。年龍上師給我傳大圓滿口訣時,讓我很容易趣入了大圓滿的智慧之中,所以年龍上師是我一切根本上師中最殊勝的根本上師,也是有緣上師。

問:如何理解因果、無常?如何超越?
答: 因果是輪迴的自性,輪迴是因果的顯相。因果本即無常。因果循環,不過是無常的本質,無常是外境的不斷遷流變化。因果的自性是善惡,而它卻是無常的,剎那不住,念念生滅;而無常的自性是佛的智慧,如果我們只見到了事物的遷流變化,那只是看到了無常的幻相而非本質。如果我們的心安住於當下,不為外相所動,一切無常的顯現即失去了它的意義。只要我們的心不為外境所轉,我們就超越了因果和無常;只有超出了因果,才叫出離輪迴,因為輪迴乃因果之顯現。懂得此理,在面對任何事情時,心才會安住,隨緣不變;於諸事業,雖盡力而為,卻不執著、不造作,隨其如何變化,心始終如如不動。

問:如何善護因果?
答:在發心上,要先求已利。有人說,「我發心利眾,寧可捨棄家庭!」事實上,如果你不能自利,如何能利他呢?我們發心的究竟目的是為了眾生,但在眼前先要能逮 得已利。年龍上師、色德上師皆持這樣的論點。求法、修法要踏實,有些人只是記住了一些口訣,而忘了反觀自身,使心法相應。比如說「輪迴之苦」你知道嗎?他 可能會馬上給背一通:「輪迴苦、空、無常……」,但他並沒有深思自己的問題。
我們求法、修法,在因果的取捨上一定要細緻,我們求法、修法時遇到的各種違緣,皆是往昔因果取捨不細所致。如佛相好,具足三十二相,皆因往昔修諸善法而來。尤其是佛的莊嚴頂相是從恭敬善知識而來。佛往昔為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四句偈,寧願身點千燈以作供養,而置身命於不顧。我們說求法時,應恭敬承事上師,如經所言:「如侍國王」。如能以如是之心侍師,外侍師法即圓滿;內懷真誠,內侍師法即圓滿;自己的智慧與法義能夠相合,密的侍師法圓滿。所以,侍奉上師「如侍君主」是很重要的。不要從上師的身影上跨越,不要跨越僧人的衣物,要恭敬三寶。敬重是一切功德的泉源,佛見一切眾生皆是佛,因一切眾生自性平等,要敬重一切眾生,所以要嚴謹地要求自己,謹慎地取捨因果。
果能如是,則能使自心廣大包容一切,除成佛以外,我們已無別的去處了。若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超越了因果,是超越了對立的智慧。有人說除了此法、除非彼法,否則無由得證大圓滿,如此絕對的說法即為有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種「絕對見」必會有摧毀他的另一種見,所以包容一切才能消除對立,能夠尊重一切諸佛、菩薩、眾生乃至自己,則已超出了輪迴的一切因果顯相,因清淨的心已包容了不淨的輪迴。如《維摩詰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在密法中即稱為「淨相」。見上師作「佛」想,見其眷屬作「菩薩」想,見其房舍屋宇作山河大地「越量宮」想,如是心中自生清淨,而不會產生污穢不淨想、衰敗想,這是趣入證悟究竟解脫的殊勝道路,這即是善護因果。
我們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的違緣呢?因為有很多分別和惡業在給我們作障道。它使我們的心與覺悟產生距離,如果我們開始包容,斷一切惡,行一切善,調伏自心的 話,這種距離就會逐漸減輕,障道和違緣也就會自然消除。如果能如是體會,對一切生平等心、清淨心,則不愁不覺悟了。這是對因果的取捨。儘管這只對因果的取捨,但是如果你的確把握了它,就懂得了出離,懂得了成佛的道路。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因為當你真正開始慎於造因時,就已經趣入了佛的智慧了。有智慧的人才不去造惡因,而凡夫們因多造惡因而增加了自己與覺悟的距離。在因果的取捨上,一定要向那些大成就者那樣,非常細緻。每一微細之因都會結出一個大果,所以謹慎一切,常懺惡業,亦令諸善業發揚光大,再令心趣平等,不再造作任何因果。自性是超越因果的,而要超越因果,必須完全包容它,而不是與之對立,這是從因果上獲得覺悟的方式。

問:顯宗裡講戒、定、慧三學,密宗裡是如何體現這三學的?
答:戒、定、慧是一般約束身心的規則。無戒不成解脫,「戒」是行為和內心的規範;「定」是指行為規範後,令心安止;「慧」是在心安止後,令靈活生起見地的把握,不像一潭死水,墮入斷常之邊。
在 密法中,戒不只是規範心、行,而令心安止在智慧上,這才是「戒」,確切地說,密法的戒是指「淨相」,即對一切諸法的清淨見解和認識。「定」是當你認識了戒,亦即是有了見地後,產生的修行行為,叫做「定」;如果你的見地達不到,是不可能做到清淨地護持這種戒律的,也就是心與法合;何謂「慧」?在心與法合時,靈明不昧,見一切所緣境如幻如化,能夠把握住自心,才稱之為「慧」。在大圓滿中稱為見、修、行相合。
在一般密法中,使心斷除散亂,安住於法,謂之「戒」;「定」是指對本尊或其它密法的修行,雖作本尊身的觀想,而在此觀想的當下,了知其自性本空,此即顯空不 異的智慧,能使心趨向解脫;對空性的把握稱之為「慧」。密法當中雖然依靠戒、定、慧可以建立見、修、行,但是你可以理解為二者無別。

問:為什麼密宗裡許多法都有念誦數量的要求?
答:這與過去佛菩薩因位的願力有關。通過念誦,能契合本尊往昔的願力而獲得加持,獲得相應的證量,此是入門之法,令學者斷除散漫。

問:如何看待人們常說的「禪淨雙修」,「禪密雙修」等說法?
答: 我不讚成這類說法。一切法門都是不二法門,何來雙修之說?「法無高下,契機則靈。」念佛即念咒,念咒即念佛;念一佛咒,即念一切佛咒;念一切佛咒,亦即念 一佛心咒,因一切諸佛同一體性故。如同美國的天空與中國的天空其性即一,了無差別,由心之造作,乃取分別。一切法的目的即是調伏自心,究竟成佛。佛曾說:「四十九年,未曾說法」,「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所以,佛法即為覺悟自心,與宗派無關,如何能夠覺悟的道路,都是最勝道路,無需摻雜其他。

問:修行時,遭遇到魔業的干擾怎麼辦?
答: 釋迦世尊悟道時,魔王波旬率魔軍以諸兵器傷害佛身,佛即入慈心三昧,兵刃頓時化為漫天花雨,佛的功德神力,巍巍如是。我們身為佛子,亦當隨學世尊的法行。當我們遇諸違緣而起煩惱時,應立刻思維,我於外境的現起尚有如此執著分別,現起迷亂驚怖,中陰現起時,又如何能有把握呢?念及於此,當起慚愧速起精進,力求與上師相應。把自己的心交給自己,把外在的一切交給上師,當外境顯現為違緣,應知是上師的加持;當自心顯現煩惱時,應知是自性智慧的顯現。一切違緣在我 身上邊顯現時,使我的覺性妙力更增上。
我 認為違緣就是造就成就者的助緣。有菩提心的瑜伽士,其菩提心是最殊勝的妙寶,因為隨其所行,皆會同菩提心的力量,而與見、聞、覺、知的一切眾生結下殊勝的因緣。成佛時,這些眾生都會成為他的最勝所化。所以,不要擔心自已不能渡眾生,能渡眾生時,固然是好,不堪能時,也已經和眾生結緣,因為菩提心的自性如此。如太陽當空,未發願照亮大地,而大地自然光明一片,因為光明是太陽的自性。佛菩薩出現於世,不必言說他將渡眾生,而一切眾生自然得渡,因為眾生自渡的 緣故。
所以你在自性當下安住,一切本來清淨,若隨外境而去,則被分別魔所乘。

問:如何知道自己修何法要更易成就?
答: 作為一個真正的上師,他會知道該用何種方式來調伏何種根器的弟子。年龍上師在調伏我時,就讓我去閉關。剛開始時,我的煩惱異常熾盛,而到最後十天,我獲益 匪淺,這十天的證量成為我這一生中最殊勝的把握。其後,我在求教於恩師色德仁波切時,恩師說:「你只要勤加觀照即可。」果然,在不斷地觀照中,我的大圓滿證境突飛猛進。這裡的關鍵是要將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與法相契合,如是才能踏上解脫之車。
有許多人不是這樣,他們在小本上寫著要求《金剛亥母》的修法,要求《金剛瑜伽母》的修法等,逐一去向上師求取;然而這樣修真能修成嗎?我1995年開始,給年龍上師父母、色德仁波切等很多上師作過翻譯,很多人求到了各種各樣的修法,但卻未能蒙受真正的法益。何以見得呢?因為他們很多人依然生活在無盡的是非之中,如果他們真的從求的法中得到了法益,心中就會自然湧現出智慧,這種智慧是無緣的、自然的,這種智慧會自然生起無盡的大悲,它可以包容一切眾 生:「你可以犯錯誤,我不能犯錯誤;你可以對不起我,我不能對不起你;我一定要引導你,寧可捨棄生命,也要渡化眾生」,這才是得法的標誌。如果做不到這些,即可知其未獲法益。
能海上師於康薩仁波切面前求法時,開始亦如前所述,今天求這法,明天求那法,上師都滿了他的心願。能海法師於這些法中並未能獲得修法的證量,便去問師:「我當修何法?」上師笑曰:「你就只管自己求東求西,就是一直不問上師自己該修什麼法。」能海法師很慚愧,說:「當從師教。」康薩仁波切即讓他將自己的經書都 放到藏經樓上,而按適合他的次第予以引導,能海法師遂得大益。過去有很多人走過這樣的彎路,以後也還會有很多人犯同樣的錯誤,因為很多人不明求法的目的。求法是為瞭解脫,而不是求法本身;求法只是方便,解脫才是智慧。

問:怎樣能讓更多的人得到佛法之益呢?
答:這需要將佛法與生活完整地結合。長期以來,我國的佛法長處深山之中,儘管有過輝煌的時期,但總是「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人們都不去極力宣傳。我們說佛法如此善妙,卻沒有多少人信仰。這就是弘傳方式的問題,我想把佛法變成科技一樣,普遍地弘傳,這就需要將其與生活結合起來,讓所有的人都活在智慧之中,活得瀟灑、痛快,「用佛法來指導生活,用生活來實踐佛法」,這就是大圓滿的軌道,我在設計這種生活。
我所說的這個「佛法」,是一個抽象的說法,它指的是大圓滿的智慧。人們能夠生活在這種智慧裡,可能並不知道這就是佛法,但卻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利益了。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為什麼傳播如此廣泛?就在於他們在不厭其煩地宣說。佛教為何不這樣做呢?我覺得佛法的傳播是有障礙的,就說漢地吧,就很少見過僧人參加婚禮的,這就是說佛法沒有走向生活,沒有走向社會,只停留在寺廟裡,並不是說那是最好的,只是說為了利益更多的有緣者,我們應該發現一個更加合適的道路。世界各地那些真正瞭解密法法義的上師們,都在做著這樣的事情,以前我覺得我勢單力孤,而現在看看那些身在國外的上師們,就知道我們已經落後了,我們如是去做,我想一定會對眾生有廣大的利益。

來源: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14026&page=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能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