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二無我講記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講述

【敬禮文殊﹗】

造論一開始先敬禮文殊菩薩。具有文殊的智慧﹐才能揀擇我﹑我執﹑無我﹑無我正見等等的差別和關係﹐所以首先頂禮文殊祈求加持。
分四﹕一﹑抉擇二無我 二﹑宣說道之根本勸習正見 三﹑辨別二種勝義 四﹑了知空性定解

 

四、了知空性定解

分三:(一)如同後得如幻的定解 (二)對於入定離戲的定解 (三)體驗的定解

 

(一)如同後得如幻的定解

總之,以理觀察所瞭解的輪涅一切法,現是現,但若諦觀細察,則連極微塵許也不成立,以對此確定的方式,成為現與自性不成立二者無違的一切有事,如同水月、夢、幻般,真實生起斷定的定解時,則如同後得如幻的定解。

“如同”,就不是全同,而只是很像。“後得”,“後”為聖者入定之後,“得”指由入定現見法界的力量,在出定時自然引起如幻的定解,就是對於“顯現法都是現而不成立”產生極深刻的定解。

這是第一層次的定解,是初步的定解。意思是:

輪涅萬法作為觀察對象,不作觀察時,認為這些法是現而實有的,實際上,這些法現是在現,但是諦觀細察連極微塵許也不成立。這樣抉擇到量時,心裡就確定,諸法一方面是在現,一方面也是自性不成立,現和自性不成立不相違,全是像水月、夢、幻那樣。(水月在水裡現是現,但觀察水月的裡裡外外連極微塵許的自性也沒有,完全沒有實體。夢幻也是現是在現,但真正觀察時,得不到一點實體。)對這點真正生起斷定的定解,就是得到如同聖者後得如幻的定解。

聖者後得如幻的定解是講聖者入定時現量見了離戲,出定時萬法無論怎樣顯現,都是像夢幻一樣沒有自性成立,菩薩對此有極深的定解。我們凡夫以理抉擇顯現法,抉擇到量也會斷定輪涅萬法正顯現時,連極微塵許的自性也不成立。這很像聖者後得如幻的定解,但不是全同,因為一者是現量證的後得,一者只是以理抉擇所得。所以叫做“如同後得如幻的定解”。

 

(二)對於入定離戲的定解

第二層次的定解,就是對於入定離戲生起的定解。

這是出現了中觀很好的解悟境界,然而,僅僅以此並非見了離戲大中觀自證智慧所證的法界義。

前面是把顯現作為觀察對象,通過道理抉擇,能從理上決定此顯現毫無自性,因此就斷定萬法是現而自性不成立,這是生起了中觀很好的解悟境界,但是單以這一點並沒有見離戲大中觀自證智慧所證的法界義。

這個地方很容易出問題,一般人通過聞思得到這一層的定解,就認為自己開悟或者自稱見道登地,這是未證言證說大妄語,是墮地獄業,其實這還不是離戲的定解,更談不上證悟。

 

因此,如果對於現見雙融離言的自面後破立分別執著狀態無餘隱沒的入定如同虛空般的遠離戲論產生殊勝定解,這也只說到了以聞思的方式見的觀察圓滿之量。

進一步,不僅瞭解到萬法像夢幻一樣,在顯現的同時就自性不成立,而且對入定離戲生起了定解。

聖者入定是什麼狀態?就是在現見雙融遠離一切言說的本面之後,破和立的分別執著狀態全部都沒有了,像虛空那樣沒有任何所緣相的遠離一切戲論。對這種入定離戲產生殊勝定解,就是第二層次的定解。

“自面”就是自己的臉、自己的面目。打個比方,以前有一對相好的男女,每天深夜都在森林裡相會,這樣過了很長時間,竟然一次也沒見過對方的臉。我們凡夫就是如此,每天和自己心的面目相會,卻一次也沒有見過。這個心的面目就叫自面。

我們在分別心的狀態中,有破、有立,都屬於執著的狀態,它一現前就成了障垢,遮蔽了自心的面目。相反,聖者入定現量見自己心的面目之後,破立分別執著的狀態完全不見了,入定於如虛空般的遠離戲論。

虛空是什麼相?有一點相也不叫虛空,所以虛空是沒有相的。聖者入定時,什麼所緣相都遠離了,由此就比喻為虛空。這個所證的境界就是真實勝義、大中觀或者究竟實相。能對這樣的遠離戲論生起定解,就是對中觀生起了殊勝定解,意思是超過第一種定解。

這是不是證悟呢?也不是。這只是說了“以聞思的方式見的觀察圓滿之量”,就是由聽聞和思維的方式在見的方面觀察達到圓滿時的量。

我們聞思中觀而抉擇中觀的見,到什麼程度才算觀察圓滿?這裡說得明確,對於遠離戲論生起殊勝定解時,才是見的觀察達到圓滿。這是在由聞思觀察空性方面得到了圓滿。這樣看來,沒有持續精進的聞思,不容易達到這個量。

 

(三)體驗的定解

然而,作為各別自證境的法界,僅僅以隨聲音、詞句的向外觀察,並不能擊中關要故,可見極為超越其餘一切心識之境,而且,具有上師竅訣、對於心性安住的方法善巧的人,輕易就能引生定解。

這是第三層次的定解。

首先問:聞思觀察的局限性何在?局限性就在聞和思都是緣聲音、詞句而轉,這是它本身就有的局限性。法界唯是各別自證所證的境,單單靠心隨著聲音、文字往外觀察是無法擊中關要的。所以一定要親證。

(聲音、詞句本身是假的,心向聲音、詞句上攀緣,就像狗逐石塊一樣向外奔走,墮在分別識當中。所以《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

所以,不論由聽聞得到定解,還是由思維得到定解,或者思維深入到某一層面得到某一種定解,總之,這一切心識的境都不是現證的本面,現量觸證的本面極為超勝其餘一切心識之境。

為什麼在實證的關鍵點上會有不立語言文字?因為雖然由聞思可以一步步地進步,但是向外觀察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到了重要的關口上,只有離開語言分別才能開悟。

本論這裡講,如果具有上師的竅訣,能對安住心性的方法善巧,就能輕易引生定解。禪宗和大圓滿的殊勝就在這裡。這樣的定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定解,比如,吃了辣椒決定相信辣椒是辣的,這是體驗得來的定解,沒吃過辣椒,只是聽別人講、或者自己各方面作比量的觀察,也可以深信辣椒是辣的,但畢竟不是親身體驗得到的。

 

以此衡量之後,無顛倒了知道之關要。

“識”是分別,“智”是無分別。以生滅心不可能證入不生不滅的法界。所以在最後的關口上,要離分別才能見本性。這是轉凡成聖的關要。

如果前世積的資糧圓滿,今生又遇到好的師父和能相應自己的竅訣,在具足種種殊勝因緣的前提下,確實有可能直接就悟入。但要知道,這樣的人是很稀少的,古人說開悟要有“三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福慧要有那樣深厚才行。所以,對多數人來說,不可缺少的是扎扎實實按次第聞思修。為什麼要這樣呢?就是因為自己各方面都不成熟,業障沒有清淨、資糧不具足、定解不深入,所以點也難點開。

反觀自己,如果連第一種定解都生不起,這說明智慧力不夠,因為那是更淺的層次。更淺的都領悟不了,何況深的呢,所以對一般人就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就是以比量的方式用正理抉擇,先對相似勝義生起定解,再對真實勝義生起定解。如果這些到量,有力量的師父一指點,就容易認識,這樣就是獲得體驗的定解,然後再修,就能證悟。這就是多數人的必經之路。這樣走就穩妥,一步一步都是過程。等各方面都成熟了,就有足夠的資本證悟成道。所以,我們一般人要自審根器,沒有抉擇,也難以一下子親證。《辨法法性論》講了悟入法性的六相,觸證之前是抉擇,這個要點要記住。但不排除好的根器,在因緣和合時頓時就契入。

以上三個層次的定解,由前前作基礎容易引起後後,這也是經驗之談。傳承上師們有這樣的說法,中觀聞思到量後,再直指心性,容易悟入。

這部短論就算從字面上大概地講解了。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論非常殊勝,加持力是無比的。就像用一把刀直接切入心臟那樣,尊者的智慧是一刀就切到法的關要上,也就能引導我們直接就入到法的核心上。所以,不要輕視、不要無所謂,要把全知所說的字字句句刻在心上,這對自己一生聞思修的成敗關係很大。要視為佛陀恩賜的教言,當作無價之寶來看待。最好能背下來,文字並不多,字字是醍醐,有關抉擇二無我的內容、如海的佛法都歸攝在裡面。能記住全知的教言,就有自己一生修行的方向,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更好的。珍重!

 

http://tw.myblog.yahoo.com/jw!Nnd8OZGFGBaCe331W4qPztAMOZy2Usc-/article?mid=11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能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