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gyen Tulku Rinpoche

密乘佛性

 祖古烏金仁波切開示

 

  首先,在我們聽聞教法之時,一個正確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使他們能夠離苦(得樂),並帶他們到正確無誤、圓滿的佛境界之中聽聞教法、清淨修持,以此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這是非常重要的態度與動機。

 

  今晚講的是“即身成佛”。在聽聞岡波巴四教法(四教示)之後,精進修持所得的利益,一定可使我們達到即身成佛的證悟。

 

  我們的原始佛是普賢王如來,第二佛是金剛總持,金剛總持化為化身佛即成為金剛薩埵,然後金剛薩埵再示現在娑婆世界中成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所演說的佛法是至為珍貴的,釋迦佛的佛法包含在岡波巴四法內。我們若是精進修持岡波巴四教法,一定可得到圓滿的證悟。

 

殊勝的佛法分為三乘——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岡波巴四法亦即四個階層:  一、第一層次為「轉心向法」

  這包含四種思惟:第一要觀「人身難得」,所謂人身難得即不具「八無暇」,亦即遠離八種不利修行的因緣。假如我們投身下惡道,則無任何機緣得以修法。所謂八種不利修持的環境,比如投身地獄道受寒熱之苦;或投身惡鬼道受饑渴之苦,無法修持佛法;或投身畜生道;或投身於野蠻的波若,亦無機緣修法;或生在長壽天,對修法也無興趣;或是具有邪見的眾生,則無因緣接近佛法;或為殘障聾啞,雖具人身,卻無能力來瞭解或接近佛法。這些都是不具修法因緣的眾生。

 

  而所謂具有寶貴人身者,必須具足「十圓滿」,包括「自圓滿」與「他圓滿」。所謂「他圓滿」者即為:有佛住世、有佛法住世、有學佛法的同修和跟隨著,以及上師來教導。所謂「自圓滿」者為:具寶貴色身、住在有佛法流傳的國家、五官具足,未做極重的罪業,對佛法、上師深具虔誠和信心。

  具有「八暇滿及十圓滿」之因緣者,稱為具有「寶貴的人身」。其實要得此寶貴人身並不容易,非常困難的,假如以人口數目與畜生道、蟲蟻類、海洋生物來相比較,大家可發覺人的比例非常的渺小,而能稱為寶貴人身,且具有以上因緣的更是稀少。尤其是對佛法有信心的眾生,如不善用佛法來修持,證得即身成就的話,就好像入寶山空手而回。

 

  第二要觀「生死無常」:雖然我們得此寶貴人身,但我們的生命卻非常脆弱。所謂生死無常,因我們的生命有如水中泡沫倏忽幻滅,非常脆弱而且不能持久。

 

  第三要觀「因果不壞」:我們的善業、惡業均如影隨形。假如常做惡業,則惡有惡報;常行善業,則可享受善報歡喜。因果絕對不壞滅,沒有考慮的餘地,希望大家能非常謹慎。因為目前還能獨立自主地選擇,所以我們要儘量行善業;等到面臨死亡時,惡業如影隨形,那時我們將無獨立自主的行動與能力,有如斷線的風箏在空中隨風(業力)飄揚;行惡業一定會受因果業報的制裁,所以對目前的行為要非常小心。

 

  第四要觀「六道眾生輪回過患」:首先說到地獄道的眾生,須忍受寒冷酷熱之苦;而惡鬼道者則受饑渴折磨之苦;畜生道者受奴隸與狩獵、追逐被殺之苦;人道者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羅道者受爭奪、戰爭之苦;天道者福報享盡受墮落之苦。人生有四大苦痛——生、老、病、死,我們一生受盡苦苦、行苦、壞苦等三種苦的糾纏。我們要有真正的決心出離娑婆六道輪回之苦,並且在即身得到成就,這是唯一可以得到永恆大樂的途徑。我們應當仔細審慎地思惟,將心轉入佛道。

 

二、第二層次為「舍法成道」  在此著重於十萬遍四不共加行的修持:

 

  第一加行是皈依和大禮拜:消除身體的惡業與障礙,必須皈依三寶——佛、法、僧。先要皈依佛,佛就是一切法教的精髓;皈依法,即為我們的道,以法為道來修持;皈依僧,僧寶為我們的精神導師。

  皈依時要觀想三寶於現前虛空中;在身方面表達我們的禮敬,所以要「頂禮」;在口方面則須持誦皈依文;在心意上須具足虔誠信心,此為皈依時首當需要的心意。「皈依」在小乘儀軌中已很圓滿,在大乘中進一步要我們具足「菩提心」。而要發起菩提心則有兩種方式:一種為勝義諦,一種為世間諦(又稱俗諦)。在俗諦上的修持,可用「自他交換法」;基本上升起我們的菩提心,就是要抒發與展現我們的愛與慈悲,以便利益一切有情,而不是為了自私的目的與自身的利益而已。

 

  我們在三寶前如是祈求:請三寶為我們做見證,將所有好的功德、及一切的福報健康都回向給眾生,並代眾生受疾病、痛苦與急難,這種「呼出與吸入」的方式(呼出自身的功德,吸入眾生的罪業),即為所謂的「自他交換」法,屬於菩提心,而在「中觀」上的修持,即將自心安住於三摩地,也就是屬於究竟菩提心的修持。

  絕對菩提心必須以「止觀」為基礎,我們修持自他交換的大乘菩薩行徑,是一個大乘行者所應做的。相反地,如將不好的都送給眾生,反由眾生那裡奪取好的功德,乃大乘行者所當避免造作,儘量觀想好的福報功德都回向給眾生,而代眾生領受痛苦和苦難,此為大乘菩薩行徑。儘量抒展愛與慈悲,不但如此,還要更進一步發展我們的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

 

  第二加行是持誦金剛薩埵百字明:金剛薩埵為十方諸佛的化身,金剛屬於空性、薩埵屬於悲性,金剛薩埵之意為空悲不二。修持金剛薩埵乃為淨除業障與過失,此時需觀想不止自己頭頂上有金剛薩埵而已,而且要觀想十方眾生均與我們同修,頭頂上均有金剛薩埵。此時(如同皈依)仍需觀想十方眾生與我同作皈依,如此方無自私自利的心態。當修金剛薩埵時,首先要懺悔一切三世罪障,再觀想金剛薩埵的心中有百字明,由百字明流下甘露,再由我們頭頂上方注入身體內,淨除一切罪障及種種惡業。在修持時要發心懺悔,而且要發願不再造作任何惡業。以上為金剛薩埵的簡修法。

 

  第三加行是獻曼達:修持時要觀想虛空有皈依境的示現。我們獻曼達乃為積聚福德與福慧資糧。在我們的左手拿有曼達盤,在上面的供品是一種象徵;我們可以用珠寶或好的、善的東西來作為表徵,獻曼達有四個目的:外供:將好的東西供養大方諸佛菩薩;內供:施給十方虛空界眾生:密供:八萬四千法門普皆供養之;究竟供:將眾生的佛性供出,於獻曼達後要觀想化光淨除一切眾生的業障。

  第四修持為上師相應法:可以淨除我們的身、口、意所累造的惡業,並很快得到加持,迅速了悟。在修此法,可觀想上師成金剛總持,若是噶居巴的弟子可觀想大寶法王,而甯瑪巴的弟子可觀想蓮師或釋迦牟尼佛,或任何一尊你所特別虔誠敬仰的佛均可,在修持上師相應法時亦有三種次第:外次第:持七支行願供養文;內次第:持咒語;密次第:觀想上師與我們合而為一,無二無別。

 

  很重要的是,當修完任何一加行,均須將功德回向。

 

三、第三層次為「以道除惑」  在此亦有「根、道、果」三個層次。所謂「根」就是我們的佛性。佛與眾生的佛性並無差別或好、壞、優、劣之分,每位眾生均具有佛性,此為我們的根。所謂「道」,即佛為眾生解惑。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因其有迷惑;而佛之所以成佛,乃因佛沒有迷惑。睡著的人自然會有夢,清醒的人自然沒有夢。這表示眾生沉迷在夢境中具有迷惑,而佛卻非常清醒。然而不睡覺就不會做夢,是正確的嗎?當你睡著了,你可能會做夢,而佛沒睡著、沒有夢,亦就沒有迷惑;當我們睡著時,的確會做夢,這個夢並非真實,如夢為國王、或投身於地獄道,醒後發現,均非真實,此為迷惑之比喻。在「根」來說,眾生佛性與佛的佛性無二無別,以「道」來說,眾生因佛性,本性被蒙蔽故為眾生。比如金子掉在泥沼,泥汙遮蔽金子的光輝;眾生身、口、意被無明蒙蔽,將佛性掩蓋,故無法成佛。

 

  若以身而言,佛具有不壞的金剛身;以口而言,佛具有不斷的金剛語;以意而言,佛具有不變的金剛意,如是三種金剛總持。當我們在迷惑階段,我們的身、口、意完全被凡夫的色身阻礙、蒙蔽,故不能展現我們的金剛身;我們平常所說的言語,遮蔽我們的金剛口;我們的念頭、妄念蒙蔽了我們的金剛心。為了能去除我們三世的業障,為了淨除身的障礙,必須觀想清淨的本尊;為淨除口的障礙,必須持誦各種本尊咒語;為淨除意的障礙,必須修持止觀,使心安住於三摩地。這樣的教法乃是由各教派金剛上師所延續的教法,這種次第稱為「生起次第」、「持咒」與「圓滿次第」。

 

  在修生起次第時,不要認為我們仍在此凡間國土世界中,而其它眾生仍為平常眾生。此時觀想一切現象界均化空,在空性中生起四大元素,並觀想須彌山山頂有一座皇宮,其內有寶座,本尊端坐在寶座上,本尊具有駕馭十方世界的能力,我們自己即為此本尊,故須觀想成十分清淨之身,而不是凡間國土內的凡夫肉身。剛才觀想自己化為本尊,那是屬於三昧耶身,觀想圓滿之後再觀想三昧耶身的本尊放光,放光乃為召請真正的自身法寶的佛本尊來融入我們自身之中,並加持我們。亦即三昧耶身召請智慧身來融入,融入時要觀想如水倒入水中,乃無可分別。接著是持咒,再下來即圓滿次第,化光之後安住於三摩地,然後功德回向,此時所領受到的是一種淨光,一種光明淨朗的本尊之境界,如是修行即為所說三個次第。

 

四、第四層次為「轉惑成智」  剛才談到「根」、「道」有很多的迷惑;現在談到「果」的修持,就是要淨業,將蒙蔽去除。雖已有前面所教的修持方式來重修,但仍會留下很多小污點;為了能加以清除而得到非常圓滿的清淨,大家要從事第四修法——轉惑成智。這法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比如大手印、大圓滿或中觀、止觀,就好像一個人會有很多名稱一樣,結果會修成大手印佛或中觀佛,其實所證得的結果都相同。

 

  現在的我們是凡夫眾生,有嘴巴可說話溝通,我們心中有很多念頭——我們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的身體是血肉之軀、嘴巴會說話、出聲音,而心為覺受者會思考,我們的心驅使我們的口和身體來行動——是不是這樣呢?

  問:如果你認為不需要心的運作,就可使你的口和身體動作,請你舉手;而認為需要心指使口及身體者,則不必舉手……。

  答:即使是靈附在你的身上,你的心也還在你的肉身內,肉身還存有意識,不像屍體毫無意識。佛性存在我們的心中,不是存在我們的身;身與口如同旅館,心如同旅客。

 

  再試問:我們的身、口、意是一體的還是各自不同的呢?如果認為是一體的,請舉手……。如果身口意是一體的,死後身體被焚燒時,你的心是否也被焚化了呢?如果相信心亦可被火化的,請舉手……。

 

  答:很感謝大家都認為心不會被火化。如果身口意是一體的,大家去淨土或下地獄時,身體是否也跟著去呢?……這一點似乎大家都很瞭解。顯然,身體不會隨心去淨土或地獄,而會被火化。

 

  心受業力影響,如心可被火化,那真是太好了;若心可被火化,則做任何惡事都不要緊,因為業可以被燒掉;但身體好似旅館,心有如宿居旅客而已。如身與意合一,那過去生的身體此時將與我們同在。原先認為身與意相同者,當可以認清身與意原來是不同的。旅館畢竟不會隨著旅客走,這點一定要瞭解。

 

  問:再提一個問題,心是一個部份還是很多部份呢?認為心有很多部份的請舉手……。這並不困難,算算看……。(有弟子說心有三個部份。)

 

  答:心若有三個部份,則在一彈指間,心可同時想三件事情——譬如生氣、害怕、驕傲——可在一彈指同時想三件事情的話,則可說有三個部份;如一次只能想一件事情,則心只有一個,一彈指間,大家可生起三種情緒嗎?請回答這些問題。簡言之,一刹那間過去、現在、未來不可能同時生起,因此心識只有一個。

 

  另一個問題,請大家回去後花點時間思惟——找一找你的心,看看心為何物?明天把答案帶來。此次所傳的法非常殊勝,各位必須清除心中疑慮,明天才有辦法接受更進一步的講解。

 

    •九月八日•  

 

     請與會大眾要有正確的發心,因為聽聞佛法乃是要度盡虛空所有的眾生到自性圓滿覺悟之境,以如此的動機來領受正法甘露才是正確的。

 

  接著要講的是有關於岡波巴四教法(亦即龍欽巴四法),如此珍貴殊勝的佛法,乃是集結了噶居巴、甯瑪巴兩大型法脈的傳承。

 

  昨天所說的岡波巴教法,包括轉心向法(就是轉我們的凡心向佛法)、令法成道、以道除惑(除我們的迷惑或迷亂),以及轉惑成智。昨天已經提到前二法,包括四種思惟(四共加行)及十萬遍的四不共加行的修持。

 

  世尊釋迦牟尼佛初轉常轉時是在印度的鹿野苑,在那兒世尊對五大弟子講評「三苦」——即苦苦、行苦、壞苦;弟子便問佛陀:「何謂三苦?」佛陀於是開示:只要是人,都不能超越生死之苦,將來輪回轉世還是受相同的生死之苦,沒有一個人例外,如此的情況讓人非常沮喪,所以這「苦苦」是與生俱來之苦。

 

  佛陀也開示「四聖諦」的意義,剛才所說到的是苦苦,接下來談苦集。影響我們這一生的是業及情緒的蘊釀聚集,業力的牽引實在非常深重,每一種現象都受到業力牽引。業有白業(善業)、黑業(惡業)之分,譬如說我們今天能夠聚集在這裡,是由於大家累聚了無數的善業,這份善業導致大家對佛法有興趣,才使各位能聚在這裡聽法:假設你積聚的是惡業,那你對佛法是不會有興趣的,自然你就沒有辦法聽聞殊勝的佛法,由此可見業力的牽引是非常深重的。

 

  善業使我們生在上三道,惡業導致我們投生下三道,但不論是上三道還是下三道,都還是流落在輪回之中;好像一隻蟲子被關在瓶子裡面,無論它如何飛上、飛下,都在瓶子裡沒辦法脫離。若你想要超出輪回,除非你先出離並得到解脫之證悟,否則你永遠無法得到永恆的大樂。所謂解脫,就是能投身到佛的淨土,並且達到圓滿開悟的境界,除此兩種結果,無論你投身在六道中任何一道都不能算是圓滿解脫。若把顯密合一的理論拿出來討論,則所謂的「生起次第」就是俗諦,是相對境界;而「圓滿次第」就是真諦,是究竟境界。

 

我們若要證得圓滿佛性,一定要兩者合一;一種是善巧,一種是智慧,善巧方便是屬於生起次第,而究竟智慧則屬於圓滿次第。比方說建造一架飛機需要很多零件,但光是有很多零件是不夠的,假如沒有工程師將零件組合起來,那只能算是一堆碎片,是一架不能飛的飛機;所以需要工程師將這些零件組合,使它成為完整可飛行的飛機。同理,當我們想要證得佛性時,就必須兩者同時具備。

 

現在接續昨天的主題,講解岡波巴四教法之第三層——以道除惑,和第四層——轉惑成智。第三層是屬於「生起次第」,第四層是屬於「圓滿次第」的修持,只要精進修持岡波巴四教法,那你就可以得到一個非常完整的道法,並得以覺悟。

 

岡波巴四教法融合顯教與密續,十方諸佛的法要都涵藏其中,若我們能實際修持岡波巴四教法到圓滿地步,就能證得法身佛——亦即金剛總持的境界,成就即身成佛。由此可知這四個法非常珍貴,包含了所有修行的次第——具足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我昨天問了些問題,一些有關身、口、意的問題:「身、口、意是這樣或那樣?」、「你的心是這樣或那樣?」,這些問題都是為淨除大家對身、口、意的迷惑。證得圓滿覺悟的佛境界的是身、口、意之中那一部份?假如你無法在這初步的基礎上審查自己,而自以為它是空的,但是我們仍然知道我們有意識,因為我們都有覺受能力。

  問: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的心是不是虛空一樣?你若認為你的心跟虛空是一樣的請舉手,認為不一樣的不必舉手……。

 

  答:假如你以為心與虛空是相同的,那表示虛空也有覺受苦樂了。我們應該把虛空弄清楚,所謂虛空就是指這四周沒有阻礙的「空間」……。那麼在這地下是四大元素,而四大元素也是空,假如你要一直探鑿的話,你永遠沒有辦法達到真正的地底。同樣地,無論你如何向四面八方擴建你的房子,你永遠沒有辦法去觸及虛空的「四角」、「四方」之所在。虛空是無邊無涯,沒有任何界限,非常之廣大。

 

  但是我們想想看,它有任何的形相嗎?虛空有任何顏色?所謂虛空是沒有中點,也沒有任何邊界,它的四角什麼都沒有。我們所說的這個「上、下、左、右」,只是我們自己概念上的執著,自己為虛空所下的定義,實際上虛空沒有上、下、左、右、中間、四角、界限。所有結構性的物質都可以被火燒掉,但是,試問火可以把虛空燒掉嗎?所以虛空的定義,應該是無有邊際,宇宙之四面八方。

 

  火無法將虛空燒掉。而我們的心也不能為火所焚燒;我們的身口是因緣合成,我們的心不依附任何因緣而生。四大元素就是地、水、火、風,是物質性的,而虛空是非物質性的。四大元素跟身軀都是因緣合成,我們死後身體必會腐壞,所以它是因緣合成。現在要證明這虛空跟心有什麼不同點。

 

虛空沒有苦樂之受,而心卻有。我們的心是空的,但是這空性是有覺受的,當這個心只有空,而沒有悟性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相對的,二元的執著,這就是所謂的迷惑。佛是一位智者,因為他己經從迷惑中出離,他的心雖是空性的,但並非只是空無一物而已。就名相而言,我們心不只是空的,而且是有覺有知。心的覺受與空性同時俱在,所以我們的心是空覺不二;然而虛空是沒有任何的覺受。

 

  我們現在可以完全瞭解事情由於我們的執著和惡業,所以在輪回中流浪受苦;佛的心呢?它是空而且是覺,並且超出一切的蒙蔽和障礙。所以它沒有任何痛苦,也不會在六道中輪回。

 

  現在要講一些關於心的故事及心的概念。我們要有一個共識,這身、口、意是分開的,而身、口、意之中又以意為主,並且我們的心一個,而不是很多部分,它不屬物質性——不具任何結構性的物質。心是握不著、看不到的,沒有任何形相——是不是大家都有如此的共識呢?現在我們已瞭解心與虛空是不一樣的。

 

  這些概念與理念與實際經驗是不同的。舉個例子:假如有人拿了一盤美食,告訴你這食物有多好吃、味覺有多鮮美;但除非你真正的親嘗這美食,不然那都只是一種概念而已。若吃了下去,你就真正經驗到它的味道。所以理念與經驗是不同的。

 

  虛空有開始或終了嗎?所謂始、終,其意思是有一個起點,而當它到某一點時,它也許會消失、毀壞。虛空是不是有這樣的特性呢?那麼心也沒有所謂的終與始,它沒有終點,也沒有始點;但它有空的特點,且具有覺受。不要認為心是一種物質,有任何結構性。心屬空性,有理解能力,有感受;而虛空沒有任何覺受。我們應明瞭心是世界上最珍貴、殊勝的東西,你沒有辦法找到比心還珍貴、殊勝的事物。

 

 

 

http://tw.myblog.yahoo.com/jw!Nnd8OZGFGBaCe331W4qPztAMOZy2Usc-/article?mid=115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能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