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略述密宗法門 釋疑解惑-顯密疑問篇
德威吐庫(持明丹珠)
只要是正信佛法都應一致尊重,不同法門各有和其根器相應的眾生,不然佛也不會說。本不應軒輊顯密,妄加分別,但一些常問到的問題如避而不談,會引起更多的誤解迷惑。在此對問題的回答為消除疑惑,而非分別各乘。希望有緣閱讀本書的大德與善知識切莫斷章取義而生誤解。

問:密宗是佛教嗎?
答:佛教可簡分為小乘、大乘顯教及大乘金剛乘-俗稱「密宗」,其淵源介紹請參見前章的《藏傳金剛乘佛教簡介》。其實密宗不但是大乘佛教,並且不只佛教的一個支派。其自身體系已完整包括貫通了小乘、大乘顯教和金剛乘,顯密是一體兩面,毫不對立。譯成藏文的《甘珠爾》大藏經,六十二部是大乘,其中一半是金剛乘,由佛所說,梵文所寫。

問:密宗是佛所說嗎?
答:佛陀遍知正覺,為利益不同根器的眾生,能以不同化現,開顯無量方便法門。顯教大乘和密宗都是佛所說的大乘佛法,都是「依菩提心正因,引眾生入佛知見,覺悟解脫」,可說「體」是一樣,淨障集資,以開顯本有真如自性,只是因應眾生根器,各有其方便,而「相、用」不同。
雖然有些密宗傳承,是由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及報身佛金剛薩陀(五方佛的集中化現,或稱東方不動佛傳入人間及天界,例如無上瑜珈部的「大圓滿」。但釋迦摩尼佛住世時,也傳過密宗,可見于《大藏經密教部》,以及《時輪金剛密續》等(釋尊曾應香巴拉國王月賢請法,傳「時輪金剛」密續)。有些南傳佛教,說大乘佛教不是佛法,有些顯教行者,認為密宗非釋迦摩尼佛所說,是因為不明白以上情形,也不完全瞭解佛的「法、報、化」三身所造成。照印度佛密論師、釋迦親論師等說法,釋尊在河邊入定時,其智慧心曾被鉤召至色究竟天受諸佛灌頂。禪宗中國初祖達摩祖師,曾在西藏住過並傳過密法,藏人稱「Padamba Sange」,被尊為為密宗男派「施身法」的祖師。這段歷史一般人可能不清楚。

問:聽說密宗需要顯教的基礎,什麼是顯教的基礎?
答:一方面來說,教理對佛法的保存延續非常重要,需要有人做這些工作。但佛法浩瀚如海,學術式的研究,如入海算沙,永無止境。以有限的時間精力,想在今生求證悟解脫,應如何入手?
另一方面而言,佛法心髓部份,相當單純並不複雜,三藏十二部都是在講這一心一性,除了引導眾生如何悟入本有自性,佛並無說法。千法萬法,也是依當下這一念一覺下手來修,以求明心見性,了生脫死。法相雖異,法性並無不同,由眾生根器業力的千差萬別,才有這八萬四千法門。就好像千隻手
指在指同一月亮,如依一指已得見月,並不一定要遍隨所有其他手指。只要根本通了,一切枝葉自然貫通。因此修行應掌握根本,以「淨障集資、明心見性」為主。法無定法,不過是因病予藥,隨方解縛。
如何迅速打下顯教基礎,各派宗師,各有其不同的善巧方便,以研究教理為主的宗派,和瑜珈士即生取證的宗派,從小出家,或中年入道,下手處也或有不同,未必機械化的一成不變。為便於瞭解,我們將一般顯教基礎,分為小乘和大乘來說明。並就各乘的見地、戒律、實修方法等概論之。
1.小乘(原始佛教)佛法基礎首先需瞭解「苦、集、滅、道」四諦,特別是苦諦,釋尊當初就因見到輪回苦與無常才出離修道。次觀「十二因緣」,明生死本。小乘「觀受是苦」,認為「我執」是陷於輪回的苦因。發心出離輪回苦而「皈依三寶」,以佛為師,以法為道,以僧為師友,修行求解脫。小乘戒律以「皈依戒」與「別解脫戒」為主,主要精神在於「諸惡莫做」。以「嚴守戒律,勤修禪定」作為修持,最終目的為證入「人無我」的羅漢境界。
2.大乘顯教佛法基礎:佛以其遍知正覺,曾說過在無數世輪回流轉以來,一切眾生都可能做過自己的父母,于己有恩。為報此眾生恩,需救度如母有情出輪回。但當自己還是凡夫時,有心無力,需先證悟,才能得到普度眾生的大能力。在受「菩薩戒」,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願下,依戒定慧,經聞思修,圓修六度。見「諸法如幻、緣起性空」,「參心悟道」開無上慧,證入「人、法無我」。大乘顯教戒律精神除了在消極不傷害眾生的基礎上,再加上「眾善奉行」、「利樂有情」,進一步積極圓修六度,廣行利生。
問:有以上顯教的基礎,如何進一步做作金剛乘的修行?
答:所有眾生都想離苦得樂,但大都不明苦樂因果,想得樂果卻不斷造作惡因,系縛於輪回。有識之士趨入佛法修持,「小乘」止惡修善,持戒修定;「大乘」發菩提心,參心悟道,在五濁惡世中出淤泥而不染。
有些眾生善根福緣具足,不忍如母眾生受苦而無力救度,依大悲心想即生當下成就,速得度生大能力,而進入「金剛乘」修行之門。受「灌頂」後不違「三昧耶誓句」,依個人根器因緣修持本尊「生起、圓滿、大圓滿」次第。
「世間」成就息災、增益、懷攝、降伏四事業;「究竟」明心見性,由悟道至證道。自利證法身,再現色身(報、化身)利他。由於金剛乘的完備性,可能初看複雜,但一方面說來甚為單純,修密宗就是「修淨見」,開慧眼以見實相。簡而言之,以「生起次第本尊瑜珈」來說,有以上顯教基礎,皈依發菩提心,經「灌頂」引導使心相續成熟,由「傳經」得傳承,由「授法」識得「色相、聲音、意念」的清淨本性,就是原本的本尊壇城,不忘此認證,視周遭環境是淨土,所有眾生皆具佛性,其本來面目是佛菩薩,直接在果上精進修持,透過現象,徹悟本質,由修持生起的「淨相」以證入本有「實相」,這就是「三密相應」的「本尊瑜珈」修持法,特色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淨相代妄相自淨其意,以證入實相」。
「生起次地」成就,自能相應本尊、往生淨土,已達到了「淨土宗」的目的。
明心見性,本尊三金剛實相開顯,也達到了「禪宗」的目的。
「圓滿次第」 修「氣、脈、明點」以調伏能生出粗細妄念的粗細氣,開顯離念真智、法身淨光。大圓滿」的「立斷」悟「體」明心見性、「頓超」起「用」修虹身質能互變,是即身證道的了義法門,又自成一系統。
金剛乘的戒律,在大小乘顯教戒的基礎上,主要再加上「三昧耶誓句」(注:後面有進一步的說明),在「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基礎上,較注重「自淨其意」,基本精神在: 如想即身成就,什麼應作什麼不應作。所謂「外持別解脫戒、內持菩薩戒、密持金剛乘戒」。
顯密諸乘各有特色,但都為淨化遮障,開悟自性見實相。另有專書詳述各乘法門如何達到淨化作用,使實相由隱而顯,由迷入覺。

問:如何才能離苦得樂?
答:究竟來說,輪回三界六道不離生滅變異,並無恒長的安樂,必須修行佛法「明心見性」,才可能永出輪回苦海,得涅盤的寂靜安樂。
相對來說,今已由迷惑身處輪回,想要「離苦」必須「守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再造作惡因,以免感召苦果。
想要「得樂」必須有福報資具,這由「佈施」而來。上種福田處為三寶、上師、道場,下種福田處為一切須要幫助的六道眾生。

問:能否再提綱修證次地?
答:今以《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史略》中,大士應西藏王太妃之請開示,即身取證簡要之法:「因果業報,須信非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先尋擇金剛喇嘛,以為依止。虔頌四皈依,誓心不退。發大菩提心,廣度有情。嚴持淨戒,以立根機。常觀十二支因緣,明生死本。次習禪定,內觀自心,本來清淨(注:我空)。修深般若波羅密,了知諸法,猶如夢幻(注:法空)。心不執著,身隨所安。妄念起時,勿隨勿制。緣境違順,塵影好醜,不起愛憎。唯常覺照,而忘覺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破盡,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蓮華生大士教法循循善誘,簡明易入,隨眾生根,普門攝受。無論業障輕重,宿緣深淺,遇斯教者,終必成就。
問:密宗需要顯教的基礎,以可能「即身證悟」為特色的金剛乘,如何來建立這顯教基礎?
答:金剛乘的修持,是需要顯教基礎,而各派如何善巧迅速的打這基礎,卻非沒親自實修經歷過的人,能妄自猜測批評的。以研究教理為主的宗派,和瑜珈士即生取證的宗派,下手處也有不同。例如一些祖師未學經教而證悟,你說他沒顯教的基礎嗎?他當然有,但他師傅訓練他的方法,卻不尋常。
不論法師有多博學多大名氣,如自己連密宗最基礎的「四加行」都沒作完,並未親身瞭解在作「四加行」發生的身心淨化、智慧開啟過程,連最基本實修密宗經驗都沒有的人,如只依某派某部著作依文解字,來開示與密宗有關的修行次地,就像未到過某地者教別人怎麼去,是以盲引盲而不如法的。
以密宗共同的「四加行」前行來說,首先需徹底思惟使心出離輪回,趨向佛法的「四思惟」--「人身難得、無常、因果業力、輪回苦」,這也是小乘或三乘所共的基礎。
正行中「皈依、發心、大禮拜」,「供曼達」,「金剛薩陀淨障法」,「上師相應法」。 以最初的「大禮拜」來說,首觀皈依境,拜下時念「皈依」,起身時念「發菩提心」,在動中修止修定,亦包含了六度,這已結合大小乘的修行,而了知「妄心皈依真性,三輪體空、拜彌陀者是彌陀、自性禮自性佛、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又結合密宗特重的「淨見(pure vision)」, 並且已暗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反聞自性」的證道法門。實修過程中迅速淨化身語意業障,達到身心清淨,適合作進一步的禪修。
以上的例子,只是說明任何密宗的修行,都已結合「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密宗重「實修實證,迅速成就」,只要「聞、思」無誤,有正知正見,任何「修」的部份都已同時貫通三乘心要,起而行之。不一定機械化的說我已在教室學習顯教若干年,才能「起修」密宗。需知迷惑無明的基礎是心境多元對立,覺悟解脫的境界是當下一如。當然在修的同時,需精進聞思基礎佛法,建立起正知正見,但同時也已在身體力行了。「若以文字談佛法,筆尖沾乾洞庭湖」,需依止合格的上師精進「聞、思」到某一程度,通達實修口訣心要,進而時時將三藏十二部佛法的精髓,實行於念念的當下,才能速證菩提。

問:大小乘的精神和證境有什麼不同?
答:基本精神上,小乘重自我的離苦解脫,大乘發心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所謂「止乃伏結初門,觀是斷惑之要」。未到「定」前修「止」得定,未到「慧」前修「觀」得慧。如只偏重修止得定,能暫時壓伏煩惱妄念,使其不起作用,但定力退散時,煩惱妄念又「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小乘聲聞、緣覺,以無念定境壓服煩惱情緒的修法。但進一步修「觀」得「慧」, 才能徹底斬斷煩惱妄念的根源,證入「煩惱即菩提」,這「無上解脫慧」是密宗大圓滿、大手印及禪宗等即生明心見性的修法。聲聞四果舍報就灰身滅智,歸於寂滅。但大乘菩薩證境親見一切現象、功用下的法身體性,不生不滅,人空法空,知十法界的實相是一真如法界,不來不去,非空非有。已悟無生,知生死了不可得,故不畏生死,恒常在各道普度眾生,即使身在三界,由其證智,不著輪回,又由其悲心,不取斷滅。
小乘發心有缺,自度不度他。因怕誤導眾生,所以被釋迦摩尼佛稱小乘為「焦芽敗種」,叮囑其回小向大,褒大乘貶小乘。但我們不可看輕小乘,小乘是原始佛教、根本佛教,隨時代改變又發展出大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基礎沒打好,高傲的自視大乘、禪宗或密宗行者,反而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小乘重自解脫,故嚴於戒律,精進實修禪定的實踐功夫,這都是大乘所需的基礎。大乘行者,當依大乘發心及修慧的見地,並學習其戒、定的實修精神,如自己都覺不了,如何能「覺他」?千萬不要自視大乘看輕小乘,眼高手低。
由於片面知見,有些南傳佛教,不承認大乘是佛法,也有些顯教行者,說密宗非佛法。但密宗不但承認小乘和大乘顯教佛法,並認為這是修行必經的基礎和次第。由蓮華生大士帶入西藏的老派寧瑪派密宗,完整包含並融合了印度最後期的小乘大乘佛法精髓,在藏王支持下,作過龐大的取經翻譯工作,
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及《丹珠爾》兩部,有很多漢文未譯的經典,並完整保存了龍樹和無著兩系大乘佛法。所謂「金剛乘」,其體系已貫通包括了小乘、大乘顯教和密宗,可說自成一完整體系,也可說是大乘顯密中的「密宗」。

問:密宗和顯教大小乘,甚至密宗各派,在精神上,有何主要不同處?
答:雖本意不在分別各乘,但為回答這常被提到的問題,先得舉一個例子:小乘認為女身不如男身,需先修得男身,再修去淨土,在淨土再修才能成就。基本上較不直接認識相信自己,以為成就必在未來某時某地,較迂回緩慢。大乘就比較直接,有龍女成佛之例,認為男女平等。但有些乘雖認為眾生皆有「佛性」,而依一般法淨障集資,需修三大劫後才能「修成」佛。以上這些法門統稱為「因乘」。
有些法門的見地,卻指出你自性「原本是佛」,直指當下認取承擔,恢復本來面目而已,這種法門稱為「果乘」。因事證需理悟的基礎,理上無「自性原本是佛,我也能開悟」的見地,必易落心外求法,停滯在一階段很久而無進步,不易單刀直入,速證菩提。因眾生有不同根器,有人認為我根器低,怎麼可能那麼快,我一定要先學滿十二年顯教,才能「起修」密宗,我只能求往生淨土,那可能開悟....,佛為這種根器眾生說初基法「以黃葉止兒啼」,先消些業障,積些資糧,增些定慧,再導以了義的究竟法門。
密宗和禪宗主要精神在,無始流轉輪回,自性未曾與你相離,這自性本有並非外來,累劫由不識本面而流轉受苦,現在認取真正的自己已太遲了,那還能再等?需要求得最直接的方法,由已悟善知識引導,當下認取本面、體取無生,狂心休歇即見菩提,由迷入覺。得到入處後,在曆境對緣中掃除習性, 打成一片成無功用行,三身五智開顯即由悟而證。究竟而言,最高根器者開悟時徹悟即證,不講修,例如大圓滿人間初祖勝喜金剛,大圓滿本淨見的精義,在諸法生起的當下即圓滿,本來不垢不淨,無縛無解,無修無證,如徹悟這「本來清淨」,即「見」、即「修」、即「行」、即「果」,超越諸道諸地,不講次地與修。但對大多數人依方便而說,悟後尚須起修,才能由悟而證。但依理悟事證那種說法,為人師者要解釋清楚,免學人起惑。小乘「斷煩惱證菩提」,大乘「轉煩惱成菩提」,進一步「即煩惱即菩提」。

問:密宗各派,在精神上,有何主要不同處?
答:即使密宗各派,其見地和入手處也略有不同,說來話長,這裏只略舉一例。太虛大師在《密宗道次第略論序》有以下的看法:「黃教勝在律及次第,優長世間建立,近於教下(一般顯教)。紅教勝在直截、頓超,較能得力修證,近于宗下(即禪宗)」,真是一語道中。這兩派都各有其根器相應的眾生。
其差異只是由於時節因緣使然。應廢教立宗,或廢宗立教?法無頓漸,眾生根器有利,當然二者都是正法,有並存的價值。


【略述密宗法門 釋疑解惑-灌頂及戒律疑問篇】

問:為什麼要受灌頂?
答:是為了要修金剛乘佛法,俗稱密宗。

問:為什麼要修金剛乘?
答:依大悲心想即生成就速得度生大能力,所以發心修金剛乘佛法。

問:即生可能成就的金剛乘修行,修法前先須受灌頂的重要性何在?
答:修可能即生成就的金剛乘(密宗)解脫道,灌頂很重要,修前需如法由具不斷傳承上師處受「1.灌頂(藏音“旺”)」使心相續成熟、「2.口傳(藏音“嚨”)」得傳承助修持、3.教授(藏音“切”)得解脫」。在修行前應先受灌頂,使自己身語意受佛菩薩身語意的加持,能使修行無障礙,證悟易增長,迅速得結果。受灌頂能在起修前最快得到某佛菩薩身口意的完全加持,得到起修的入處。
凡夫雖說自性無始是佛,一切眾生,真如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真如體、相、用的法、報、化三身本自具足,不必向外馳求。但人道眾生五毒遮五智,五蘊遮五身,業及污染遮蔽原本境界,不識實相。俱生智和俱生無明無始混合在一起,所以不得解脫。
如未受到某本尊佛的灌頂傳法而去修持,未接通該本尊佛的加持,不明白為何即身即佛、即心即佛,不能有效進入自觀本尊佛的修持,不算修金剛乘解脫道。因業力肉身不淨,無法馬上轉成清淨本尊身,接受灌頂,好像初步淨化五毒五蘊、凡身凡心,淨除化、報、法、體性四身開顯的障礙,就像種下四身成熟的種子。受灌後再修持,就能有效的使佛四身發芽結果,由隱而顯。
此外灌頂時也授以各乘戒律,知道如想即生成就,應有所為有所不為,若無此基礎,不墮惡道就不錯,談不到起正修。問:什麼是金剛乘的「灌頂」?
答:金剛乘修行所需要的「灌頂」,外在一般人所曉得,傳遞傳承,得修持本尊的授權許可。「身」得許可自觀本尊,「語」得許可持咒,「意」得引導契究竟法性。究竟而言灌頂在「引見自性本尊」,成熟心相續,認識凡夫身語意的實相是智慧身語意。指出自心外相的本來真正面目,使心中佛性種子由隱而顯,指出歸家之路,使潛力趨向成熟。受灌最好能悟得智慧意義,如不能起碼真誠、虔信,打開自心。
壇城是究竟智慧的表徵,灌頂由觸、嘗等得法味,種下解脫種子。
「灌頂」梵文是「授權」的意思,如古印度王子登基時,以寶瓶水沐灌太子頂,表示授權承認是未來王。灌頂開許受法者是未來佛,並得到起修相關次第的許可及指示。
「灌頂」嘗弟子身語意業障及道障,並授各乘戒律,淨化為能盛佛法甘露加持,轉成本尊佛身的正法器。
「灌頂」使弟子得到本尊佛身、語、意、事業、功德的完全「加持」。「灌頂」使求法者瞭解金剛乘修習次第和內容大綱。密三乘的「三瑜珈」,分別配以「四級灌頂」-初灌“寶瓶”灌頂、二灌“秘密”灌頂、三灌“智慧”灌頂、四灌“名詞”灌頂,以攝取各級證量和果位方便。四級灌頂具足叫「大灌頂」,以別於只加持、許可、息災、長壽、賜福的「小灌頂」。
受初灌「寶瓶灌頂」,除「身」及「脈」障,道上授權修「生起」次第,能證取「化身」成就。受二灌「秘密灌頂」、除「語」及「氣」障,道上授權修「圓滿」次第,能證取「報身」成就。受三灌「智慧灌頂」、除「意」及「明點」障,道上授權修「方便道」,能證取「法身」成就。
受四灌「名詞灌頂」、除「身、語、意」和「氣、脈、明點」的一切「細微」障,道上授權修「大圓滿」次第,能證取「體性身」成就。
(這些名相都有甚深不同層次意義,此處限於篇幅無法詳述,應依師參學)
這四灌頂配合四階段的修持過程,大約如下:
1.修「本尊瑜珈」都攝六根,自淨其意,達專一定境;以淨相代妄相,契入實相。
2.修體內的「氣、脈、明點(內分泌)」,淨化體內各部位會引起煩惱妄念的情緒業力能量。
3.學習如何自在運用「氣、脈、明點」,達心氣不二,引發離念真智,並起妙用。
4.立斷頓悟的高層次心法(對普通根器也有漸次導入的方便,頓漸普攝),由有相進入實相,由有為進入無為,返樸歸真,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親見本來面目,大徹大悟,再由體起用。如「大圓滿」或「大手印」等。
完全如法修完這四次第的人並不多,近代很多人由第一階段的基礎,直接進入第四階段。也有依止專修「大圓滿心髓」上師的少數人,直接修完大圓滿前行就直接進入第四階段。
如得灌頂應守戒律,如有違犯當懺悔還淨。如努力守戒不違根本戒,即使現在未能勤修,來生定得善因緣能再逢師法,繼續修習,數生內可成就。
《由裏點醒》「真如實相」無相,離言離戲論,但金剛乘的特色在方便具足,利用「灌頂」的引導,借事相、儀軌、表徵,以手指月,引導你看到外相內心的本來面目,指出超越言語文字的實相-「汝自性原本是本尊,自身四大五蘊的本性原本清淨」、「萬象萬法是法爾圓成的本尊壇城」。以上指出「本淨本性」,就是所謂在心相續種下種子的灌頂,這樣得到傳承,有個入處才能起修,由「始覺」善自參悟保任,以證「本覺」。
《由外引進,雙管齊下》
第四灌時如上師有證量,弟子因緣具足,依上師引佛智慧身入弟子身內的加持,刹那暫時息滅各輪業力能量,使自性無遮開顯,如當下識得就得灌。借上師證量和傳承加持,將本尊佛智慧引入受法者身心,這是由外向裏,配上以上開顯內在種子的由裏向外。弟子真身如瓶外空氣,妄心如被妄身瓶子束縛的瓶內空氣,這樣雙管齊下,幫弟子在瓶上鑽洞,使瓶內外空氣交流融合,得灌得到入處後,弟子再修持以打破瓶子,使瓶內外空氣合一,證三身佛果。
受灌後修持的方便就是「本尊瑜珈」,以求達到「三密相應」,並且得灌者氣脈中會種下生起空樂的種子,終能證得離念真智,依果為道,速證菩提。
以上是生起次第的簡單說明,「圓滿次第」和「大圓滿」又有其自己的方法。

問:什麼是「根、道、果」灌頂?
答:初受上師親自灌頂是「根灌頂」。每日修「上師相應法」儀軌中的「四灌頂」是「道灌頂」。證悟時就是得到「果灌頂」。再深入的解釋須受灌頂時由上師開示。

問:「灌頂」儀式大概如何?
答:簡而言之,儀軌程式上,在阿奢黎前行完成,弟子入壇後,有淨障、驅魔、結界、求灌、開示灌頂源流、授戒、入壇城、四級灌頂正行、結行回向等等儀式。
問:灌頂時為什麼要受戒?

答:在灌頂的過程中,授以各乘戒律,告訴你如想依某乘的見地與方法實修,以達到即生證悟,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有這基礎才能進一步談到如何修持。

問:灌頂時受些什麼戒律?
答:首先授小乘的「皈依戒」-意義在以佛為師、以法為道、以僧為師友,出離輪回求解脫。「別解脫戒」-不再傷害眾生,「諸惡莫做」。次授大乘的「菩薩戒」,內容大約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及「饒益有情戒」-積極圓修六度,廣行利生。只發此「願菩提心」不夠,也需「行菩提心」精進求法,修行得證,才能得到普度眾生的大能力,並證到「勝義菩提心」,證入空性解脫了自己的輪回現象。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覺行圓滿,才能登入聖位。金剛乘的戒律,又稱「三昧耶誓句(或誓戒)」,由不同密續,細節可能略有不同,並且有些不適合為未受灌受戒者說,故此處無法詳論,但其一般精神以「自淨其意」為主,並且勿做有礙修行的事,多做有益修行的事。

問:什麼是「三昧耶誓戒」?
答:密宗戒通稱「三昧耶誓戒」,四級灌頂各有其戒律,灌頂上師應開示清楚。一般而言,「三昧耶誓戒」的精神是有助修行的事應盡力做,有礙修行的事勿做,師兄弟應保持和諧,對上師應保持良好關係等。如受了某本尊灌頂,應盡力修持。此處篇幅有限,並有些不宜公開給未受灌受戒者,什麼是「三昧耶誓戒」,在明心精舍受灌頂者,會發《金剛乘戒本》並詳細解說,每月會供也有「布薩」誦戒懺悔還淨的方便。

問:密宗戒為何叫「三昧耶誓句」?
答:自己父母所生的血肉身稱「誓句身」,因過去依菩提心發願要修密法成佛,一世未修成必須再得人身,依願力再來繼續修。受灌頂受戒後,有自己願力、佛加持、護法護持的彼此「三重誓句」。如自己持戒不違誓句,佛菩薩須應誓加持不使此人墮落,加持你再得人身,再逢師聞法,逢道侶同修,能繼續前世願力修持,護法也須應誓護持,這樣修持易得成就,即使一生未成,只要誓句清淨,在數生也能得成就。

問:守戒有什麼重要性?
答:得灌頂後想修持成就的關鍵就在守戒,不違「三昧耶誓句」。以因果來說,持戒消極不遭惡報墮下三道,積極能得定、開慧成就三學。如多犯戒而不懺淨補救,破了自己的誓言,佛菩薩不來護持,則依業力墮三惡道久受苦不得出,即使修持也不易成就。因此「三昧耶誓句」是解脫成就的命根,必須嚴格遵守不能破,犯而不懺還淨就生大業障,除墮落外別無他途。蓮華生大士有雲:「如蛇在竹,一為上升,一為下墮,別無其他途徑可走」

問:如前世今生破過戒生出業障,淨化業障的重要性?
答:以修行道障而言,過去世作過破三乘誓戒惡業,今生修持外本尊不降,護法不臨,世間法息、增、懷、誅不得成就;內自性不顯,不得究竟成就。勤修而無果,並因惡業增長會墮惡道。如能淨化這些業障,則稍作善業,善果即來(例如作火供,一修即所求滿願),修行得佛菩薩護法加持,易得世間法成就;自性遮障也剝落,易得究竟成就。這業障就像體內中毒,不解必生後患,故修行首要為淨化業障。

問:怎麼知道自己業障重不重?
答:我們自覺或不自覺,經常作一些惡業,幾乎一切惡業都與破戒有關,你讀讀戒本就知道。試撿驗自心一天中的善惡思想及行為就能明白,如未特別留意,很容易善業日減,惡業不斷增加。流轉輪回無數世,每次都累積了很多惡業,如此不墮惡道就不錯,還談什麼證悟?必須有方法能有效淨化這些累積的業障。

問:已破戒業障重怎麼辦?
答:怎麼作呢?多處密續所述,最大力有效的消業障法就是金剛薩綞懺罪法,依「淨障四力-依止力、懺悔力、防護力、行願力」,經常性的修金剛薩綞和「百字明咒」。因此在密宗起修的「四加行」中,金剛薩綞是主要的必修法。得到金剛薩綞灌頂及修法,有如滿願寶和保險,能消累劫業障,不墮惡道, 速證菩提。對有些不知金剛薩綞本尊佛的來歷、願力和威德力,以及其法門殊勝內義的人來說,以上說法聽來有些誇張,教人難信,但事實上確是如此。
在「息災懺罪法要」和「金剛薩綞」灌頂教授會詳細開示來龍去脈。此外還有「布薩」(即聚眾誦戒懺悔)、會供等懺悔還淨的許多方法,應依師受教求法。

問:聽來有些害怕,是否應避免受灌頂和受戒?
答:不是。由於不明白這個問題,有人由不知而大發謬論,說灌頂後易犯戒,教別人不要參加灌頂,誤導眾生。不灌頂連起修都不成,只能瞎子摸象。如自己並未實修密宗,用凡心來研究密宗教相,或只抱定一派的一部著作,則不免依文解字,大作摸象之語,片面論斷,以盲引盲,自誤誤人。
但另一方面來說,受了灌頂就和賜灌上師及同壇同修彼此有「三昧耶誓句」,犯戒不還淨將有不良後果。所以和自己修持無關,並不瞭解的上師,也不要濫受灌頂。
如你做了惡行,不論有沒有受灌頂或受戒都要遭惡報。受戒有甚大功德,能得龍天護持。受了如有所違犯,可依金剛薩陀法及「淨障四力-依止力、懺悔力、防護力、行願力」,布薩、會供等懺悔還淨,在懺悔改過中漸能離過,戒行逐漸圓滿,終至「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比怕犯而不敢受戒功德大得多。想修行出輪回,不敢承擔,避免受戒,連起修都無門,這種情形只有在輪回中不斷流轉。某些戒律如瓦器,破壞就不可補救。密乘三昧耶則可懺悔還淨,特別是依上述金剛薩陀法及「淨障四力」,但需警覺隨犯隨懺,並且不再犯。

問:我受了很多灌頂,怎麼可能通通修?一般原則如何能守護「三昧耶誓戒」無犯?
答:很多人問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每位上師喇嘛都受過許多灌頂教授,他們怎麼維持這所有的三昧耶誓戒?
總而言之,小乘見地「觀受是苦」;一般顯教見地「諸法如幻」,如《金剛經》所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仍行六度萬行以修福,同時離四相以修慧,福慧圓滿則證入聖位。
金剛乘的特色,心淨則土淨,「所見皆本尊壇城,有受皆本尊空樂」,這能見實相的「清淨見」就是修咒乘最根本的三昧耶戒,在未悟入證入前需有信心,並且朝這個方向努力。
首先要瞭解,究竟而言,「本尊」並非外在某大神,你拜他,他便保佑你。究竟本尊是你自性原本「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處,這真如法身乃自己、諸佛、眾生的本來面目。一切本尊的真身是「法身」,所謂「法身清淨廣無邊,報化非真了妄緣」。能證入這法身境,常覺不迷,就什麼法都不必修,因法身已自動包括了一切三身本尊,十方三世諸佛。「色空不二本尊金剛身、聲空不二本尊金剛語、覺空不二本尊金剛意」,能悟入自性真如本體,並保任色、聲、意念都是自性本體的功用,任其自起自解脫,則同時滿足一切本尊的三昧耶誓戒。你會說我做不到,凡夫當然不能一下做到,但有這三昧耶,鼓勵你去做,終於可成。三昧耶的本意不在束縛你,而是給你一個取捨的方向,積福慧資糧並不再造業,督促你實修得證,這樣才容易成就。你努力依以上去作,不足處再懺悔還淨,就是守三昧耶誓戒。


【略述密宗法門 釋疑解惑-上師及修密條件 疑問篇】

問:皈依的上師僧寶,是否必須是出家人?
答:《六祖壇經》:「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一般顯教師傅大多是出家人,密宗師傅有很多是在家瑜珈士。所謂真「出家」,是能妄心休歇,常與真如自性相應,這要明心開悟後才能做到,才夠資格為人師,外形現出家在家相都可。大乘菩薩的禪修求明心見性,不取清淨,不避塵勞,心住清淨寂滅,又能圓明起用,但不黏不滯,了知生死畢竟不可得,才不畏生死,不取寂滅相,心住一真如法界,而身在三界六道度眾生,諸法生起的當下體取無生,不需壓制轉化,也不特意取捨外在的環境形象。

問:我已皈依了一位上師,是否可皈依其他上師?
答:在某種情形下可以,就像上小學、中學、大學,各階段可能有不同的老師。並且在時、地、因緣改變時,如遷居,原來的上師在遠方,不能再就近求教等等原因。有緣遇到另一位上師,繼續學習,這是很自然的事。
當然在理想情形下,一入門就遇見已證道的聖師,並有緣份親近追隨,直至自己聞思修成熟,得到和上師一樣的成就,並不需要拜其他老師,但這種情形並不多。例如自小出家的喇嘛,在學習過程,讀佛學院學經、律、論,做某些特別閉關,如本尊、拙火、大圓滿,也大都拜過各有專精的不同上師。但不要像瘋狂大採購一樣,東學西學,結果一樣都學不全。就像看醫生,一位元醫生需要一段時間瞭解你的病況,如彼此已建立了關係,醫生熟知你的病情,能有效的對症下藥,這時無理由就隨便換醫生,要重頭來過,病就很難治好。當找到根本上師就應一心依止,依教修行,勿三心二意。
如已完整學到上師所授法要,應如法精進修行。和上師的距離在心不在身,如何自心和上師的智慧心合一,如此則超出聚散。所以在學習有困難,有需要的情形下,可有一位以上的上師。但已「善財五十三參」,就自己根器相應,選擇修持某法門後,做功夫應一法深入,不要太過雜亂。
應有的態度,是視諸師一體,勿生分別心,同樣尊敬,就不會感到混亂。並且一旦依止,應虛心誠心,親近求教,敬師重法守戒實修,以清淨見視上師,這樣上師也會盡心盡力,以幫助你開悟為己任。如何依止一位上師,可參見戒本中的「侍師五十頌」。如以凡心比上師的高低,妄分法的高下,有如牆頭草,則不可能得到上師的傳承加持修行成就。

問:誰是「根本上師」?
答:究竟而言,使你「明心見性」的那位上師,才是「根本上師」,在此以前,都是結緣。相對而言,在開悟前,雖可能跟過多位上師參學,其中對你教導最多,幫助你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步步開了智慧,成熟了聞思修,你最尊敬最有信心的上師,可當做「根本上師」。通常未悟凡人並無慧眼,一味追求名氣、外表、來頭,喜歡找一位遠方鼎鼎大名的「心理憧憬偶像」,當作「根本上師」,覺得這樣才夠派頭,能提高自己身份,滿足一些虛榮心,但彼此不一定有緣份溝通相處,學不到什麼東西。由於不懂如何「真用功」,可能多年下來仍一知半解,即使花了很多功夫也修不上去。不如實際一點,親近一位有緣能溝通請教,瞭解你情形,有傳承也聞思修成熟的上師,才能真正一步步達到修以開悟,再悟後起修,由悟而證。

問:有人說需要富有才能修密宗?
答:這是不正確的誤解,雖然「事部、行部、瑜珈部」較重事相,需莊嚴的壇場和法器,應盡自己的能力備辦。但「無上瑜珈部」時時保任「自性本尊」,省略了許多事相儀軌。「大圓滿」層次的修行,更是完全不取於相亦不廢於相,不需布壇、設供、結印、持咒。並且西藏行者許多都是出離專修的乞丐瑜珈士,何富之有?以內在的高見地取代了許多外相。
至於上供養上師、贊助道場,下幫助一切須要的人,是為了自己種福田,圓滿證道所須的福資糧,應盡力而為。除了財物,也有其他供養法,例如盡力幫助法務,精進修行,身語意的供養等,即使修顯教也須如此,修行密宗與富有與否無關。問:請提綱開示,修密宗需要具足什麼條件才易成就?
答:以「本尊瑜珈」為例,需經「灌頂」引導使心相續成熟,得個入處,經「傳經」得傳承,經「授法」識得迷惑是如何產生,如何由迷入覺。得灌頂教授後需守住此修持的「三昧耶誓戒」,則易於成就。為達到最有效的修持,行者需:
-生起正確的菩提心發心,因正果才能圓。
-「敬師」,對上師本尊虔誠有信心,不敬師則難重法,難得傳承加持。
-「重法」,對所使用的淨化技巧完全瞭解信任,不重法則難以專一修持,一法深入,使其產生功用。

-「守戒」,戒為三學之首,戒律清淨則不會下惡道遭惡報,龍天護持,修持易成就。
-「實修」,精進不懈的善巧如法修持各次第。不然像煮了菜或買了藥不吃,說食不飽。
-密宗最重見地,需有聞思修成熟,具傳承的上師,言語溝通無問題,能詳細開示法要,賜予傳承。
-弟子需有智慧,具足勝解,瞭解修持方法的外、內、密涵義和理趣。
-夠資格的上師和具器的弟子相遇,建立如醫生病人的師徒關係。
以上條件具足,行者能發出離心、菩提心,「敬師、重法、守戒、實修」,則「師」能產生大加持,「法」會產生大力量,「修」能產生迅速具穿透力的淨化作用,使行者無礙識得實相,迅速證悟解脫。


來源: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961&page=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能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